Tableau仪表盘设计 —— 滚石:史上最伟大的100张专辑
“可视化的核心不在于靓丽的视觉设计,而在于传递信息的效率。”
Tableau仪表盘设计 —— 滚石:史上最伟大的100张专辑
这个仪表盘是我硕士期间 Data Visualization 课的期终作业。主题是我出于摇滚爱好者的私心选择的,通过可视化仪表盘展示滚石评出的“史上最伟大的100张摇滚专辑”。
我花了整2天的时间,进行数据处理,仪表盘设计和可视化实现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刻意尝试了许多平时接触不到的图表形式(如甜甜圈图
),视觉美化(如叠加在柱形图上的音符标志
),交互形式(如仪表盘的Tab切换
,专辑图片的显示切换
)。
整个过程在探索和钻研中充满(与Tableau玩耍的)乐趣与(安利喜欢的摇滚乐队的)自豪。
唯一可惜的是,这份最终作业交上去并没获得优异的成绩。但是在和老师深入沟通后,我学到了可视化最重要的理念:可视化的核心不在于靓丽的视觉设计,而在于传递信息的效率。
数据来源
- 滚石榜单:Kaggle
- 乐队国籍:Wikipedia
分析反思:
- 改进点:
- 本仪表盘使用的数据维度较为简单,仅包括
排名
、专辑名
、乐队
、乐队国籍
、专辑类别
。数据维度的缺少也限制了后续可视化内容的深度。 - 如果要充实数据维度的话其实可以引入
Spotify Analytics
的数据,如专辑平均energy
等。 - 另外,在为专辑匹配乐手国籍的时候,我是凭借记忆+Wiki搜索手动增加的信息。其实 爬虫+手动调整爬虫结果 会更有效率。
- 本仪表盘使用的数据维度较为简单,仅包括
仪表盘设计
Tab 1:
第一个版面用来交代可视化项目的主题与背景。包括对滚石的介绍,和可视化分析的问题:
- 哪个时代的专辑最受欢迎?
- 哪个类型的专辑最受欢迎?
- 哪个乐队/歌手的专辑最受欢迎?
- 哪个国家的专辑最受欢迎?
改进分析:
- 字太多+太小了:可视化如同PPT,在表达方面追求以视觉表述代替文字,不得不写的文字则力求精简。
Tab 2:
第二个版面用来交代最受欢迎的时代及类型。在这个部分我较为满意的设计有:
- 视觉形象:在柱形图上叠加散点图,并将散点图的形状替换为音符,在呈现音乐主题的内容时非常贴切;
- 文字注释:在每个部分都通过文字注释明确回答了该版面提出的问题;
- 互动效果:在设计仪表盘的时候,我在上下两个部分都进行了filter联动,比如框选柱形图的一部分,会对整个仪表盘呈现的数据有所影响,方便读者快速了解在不同时代,入选专辑的数量和类型信息。
改进分析:
- 字太多+重点缺失:虽然所有的文字都在表达信息,但是必须从呈现形式上进行区分,不然读者的理解成本就太高了。 比如在介绍整体趋势的时候可以用提示框框起来,根据互动显示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等。
-
视觉垃圾:老师在点评作业的时候直接说我很满意的音符标志是“视觉垃圾”。因为音符的加入,不能带来更多的信息,甚至会导致用户不能一眼看出来柱形图的真实高低,对于本来数值较小的柱形图而言,这个影响更严重。(如图)
-
在视觉可视化中,有一个专有名词叫 ink-ratio ,直译为图形中的数据墨水量除以图形中的总墨水量,其衡量的是可视化表达信息的效率。在意识到这一点后,我在设计可视化甚至PPT的时候,都严格遵循了这一点。
-
举一个我做过的简单(夸张)例子:
字体大小直接和数据比例相关,非常直观。
-
Tab 3:
第三个版面用来交代最受欢迎的乐手国籍及乐手。在这个部分我较为满意的设计有:
-
互动效果丰富:主要是在点击Beatles专辑的时候能切换不同的封面 ^ ^
改进分析:
- 可视化形式选择的失误:与 Tab 2 相比,Tab 3 的内容排布明显混乱了起来,有凑版面之嫌疑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可视化形式选择的失误:
- 甜甜圈图:这是在本仪表盘出现的 第三种 表示比例的图表形式,虽然新颖,但是 同信息类型的传达方式最好有一致性 ,以降低读者的学习成本;
- 柱状图:在该图建立可视化的时候,没有恰当使用aggregate函数,导致出现了以每张专辑为单位的分层。当时为了掩饰该尴尬,附加了渐变色表示专辑的排名,然而 渐变色传递信息的效率很低 ,不如去掉。
- 箱线图:依据定性数据进行聚合的定量数据,使用箱线图表示是恰当的。但是排名这种定量数据与普遍的定量数据意义不同,普通数据越大越好,而排名数据越小越好。因此在呈现时,应该使 x轴方向对调 ,才能恰当地展现排名。